時光似白駒過隙在指尖匆匆溜走,這不平凡的60年對寧夏意味著什么?可能答案對于我們寧夏人來說感觸最深的關鍵詞之一就是“交通”。身處內陸的心臟地帶,從交通閉塞到四通八達,從道路崎嶇到平坦順暢,這每一步的艱辛和困難是黨和政府帶著寧夏人民走出來的,而現在身為一名從事交通行業的工作者,我深感光榮和自豪。
寧夏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位于"絲綢之路"上,歷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這里同樣有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尋著歷史的長河,時間追溯到了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從那天起寧夏開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好奇心驅使著我去探索這些家鄉的改變。
40、50后的爺爺奶奶最有發言權,他們伴隨著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同度過了60載,是親眼見證這一變化的目擊者。我恰好認識了一位上海老奶奶,她是最早一批進入寧夏的知青,從上海到寧夏她用了3天,工作的使命和路途的艱辛迫使她無法經常回到家鄉,如今她說從3天到3個小時的歸鄉之路是她初到寧夏根本無法幻想的事。
60、70后的父輩們是建設寧夏的主力軍,恰好我的父親也是一位從那個年代堅守到現在的筑路工人。從退伍的二十出頭到干了三十余載的中老年人,我笑稱“路”才是他的孩子,修路比養孩子更重要,因為自打記事起我平均兩個月才能見他一面。不同別的小朋友,暑假的探親之行,成了只屬于我的夏令營,慢慢的我從初來乍到的新鮮感,到荒郊野嶺的凄涼感,感悟跨度之大讓我再也不想去那個偏僻的工地,但他就在寧夏這片大大小小的工地上穿梭了三十年。
80、90后的我們可能從出生就活在比較優渥的環境中,少年時光也必定是集寵愛與呵護為一身,那種時代感的落差必定沒有長輩來得深切。說來還真是緣分,當年作為高中生的我有幸參加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的節目表演,從50年到60年這10年間我從高中生跨越到大學生,現在已經步入社會。其中的感觸從外地求學開始有了變化,因為別人回家幾乎都有直達的火車或者動車,飛機票也比來往銀川的便宜。我明白的同時,實際上黨和政府早就明白了寧夏的交通差距,大力修建高鐵,擴建機場,讓路途更舒適,同時也加快了建設速度。從抗著行李在車站間換乘的我,到后來可以躺著睡一覺就到家的我,即舒心又安心,這種改變是質的飛躍。
由公司擔任銀昆高速銀川河東國際機場改線段工程中心試驗室的試驗檢測任務,本項目在十一之前通車,這將成為國際航空綜合的交通樞紐,高鐵、出租車等一系列交通運載體系的打通,為市民、旅客及游客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務,為運輸業提供便捷且有力的保障。身為祖國基礎行業的建設者,建設著我腳下的這片塞上江南,政策在變,時代在變,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的寧夏正踏著鏗鏘有力的步伐不斷前進。現在是60周年,以后還有70周年、80周年——讓我們繼續見證寧夏下一個輝煌10周年!
|